凌源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之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凌源皮影戏”就是在这片文化沃土上绽放的一朵艺术奇葩。据专家学者考证,凌源皮影戏属滦州皮影派系,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因皮影戏的活跃和盛行,凌源市从1996年起多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凌源皮影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经过联合申报,包括凌源皮影戏在内的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凌源皮影因影人、道具等用驴皮雕制,故又有“驴皮影”之称。凌源皮影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从业人员多。影匠至少有500人之多。最多时凌源皮影影箱(一个影箱就可以组建一个班社)有170多个。二是擅长唱大影、唱传统戏、唱连本戏,特别是唱哭戏。一部皮影戏常常唱几个、十几个晚上,像《燕飞女侠》、《马潜龙走国》等甚至要唱几十个晚上。三是保存的影卷非常多,多为艺术珍本、传世佳作,其中有些影卷是海内孤本,极有价值。
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品牌,凌源皮影声名远播。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曾在凌源录制《苦皮影》、《走马凌源访皮影》、《影卷迷》等多个专题节目,2006年文化部委托凌源皮影队摄制了《全家?!?、《双挂印》等皮影戏光盘, 1994年市文化局组织拍摄的皮影艺术纪录片《灯与影的魅力》被选送驻外使领馆,2004年《影之舞》被选送参加了中法文化交流活动。2019年4月,凌源皮影戏及振声影雕被确定为辽宁省外宣精品项目,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中共凌源市委宣传部供稿)
【纠错】
【责任编辑: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