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首届工业数据要素大会暨县域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在苏州开幕。大会以“工业为基 数创未来”为主题,是工业领域落实“数据二十条”的首场重要会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出席大会并作题为《推进工业数据要素市场化》的主题报告。
数据要素蕴含巨大的价值空间和发展潜力。去年12月,“数据二十条”的发布拉开了我国数据要素制度建设的大幕,首次明确提出了数据产权、数据流通和交易、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数据要素治理等四个方面的制度框架,对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影响深远。
工业数据资产登记平台
近年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持续开展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着力释放工业数据要素活力,积极打造工业数据要素创新产品,推进工业数据资产登记相关工作,包括建设工业数据资产登记平台,研究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机制等。工业数据资产登记平台加快建设推广,有力推进了工业数据资产化进程,取得了系列阶段性成效。
工业数据资产登记平台基本建成。工业数据资产登记平台具备工业数据资产登记、审查、汇聚、监控、管理等功能,企业运用可信登记软件开展数据资产登记并进行数据资产的高效管理。目前,工业数据资产登记平台已完成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数据覆盖纺织品制造、机械设备制造、玻璃制造、印刷、精密仪器等5大行业,累计发布登记证书306张,登记数据要素总量近5亿DRs,有效数据字段超过3万个,目录级数据供给能力逐步形成。
工业数据资产登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工业数据资产登记平台为基础,打造“国家—地市”两级登记体系,推动数据资源体系开放共享。全国首个城市节点已在苏州上线运行,武汉节点已完成签约,宁波、郑州、成都等城市节点正积极推进,同时鼓励各地积极参与城市节点建设。依托苏州节点,银行根据平台登记的企业生产经营等数据,构建更全面的企业用户画像,并对贷后数据进行持续登记,强化企业贷后管理。比如,苏州农村商业银行面向纺织企业推出了工业数据要素金融产品——数云e贷,将纺织设备的运行时长作为放贷授信的重要指标,为企业提供不同额度、不同利率的无抵押信用贷款。苏州农村商业银行还针对多家不具备数据采集条件的纺织企业设计了专项贷款资金池。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安装数采装置,采集数据后向银行申请贷款。
工业数据要素创新生态初步建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成立了“工业数据要素创新发展中心”,成员包括大数据交易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知名律师事务所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中心将围绕政策法规研究、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创新应用、市场发展、人才培养、检测评估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建设工业数据交易市场体系和工业数据要素登记存证制度,促进数据高效合规流通交易、分类分级授权使用,引导市场主体以应用场景为导向、按照用途用量发掘工业数据价值,协同各方打造工业数据要素新业态新模式。
制造业数字产业链平台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牵头建设“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平台主要提供“大国工匠”“大国智造”“大国品牌”三大功能???。大国工匠为整机企业设计工程师提供数字产品的在线选型、设计分析等服务;大国智造为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数字产品的发布、宣传、推广和交流对接服务;大国品牌为采购商提供工业品在线选型、询价服务。目前,平台已汇聚193万设计工程师、34万家企业,形成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产品目录,包括液压元件、电机等28大类通用零部件,轴承、模具等19个大类国标/行标件,10万种各类标准件三维模型和1.9亿件工业产品。
工程师的活跃度反映经济运行状态。目前,平台每日活跃工程师达17万以上,每日新增用户约300人,每月活跃工程师达100万以上,充分体现平台对设计工程师的使用价值较高。从全年看,1—5月份工程师活跃度快速上升,6—9月份缓慢下滑,10月份基本企稳,预计11月份有稳步回升趋势,工程师活跃度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人才分布体现区域制造业能力水平。平台广泛汇聚装备制造业各类专业人才,形成装备制造业人才分布地图,反映了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人才储备和布局,为装备制造业技术攻关、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支撑,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数据显示,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尤其是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区域,反映各地装备制造业的体量和能力。
产业供需图谱反映产业链韧性。平台运用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的交互数据绘制的产业供需图谱,清晰呈现了相关产业分布和供需情况。比如,如需查询工业母机产业图谱,平台链接了471家工业母机企业,直观表达该行业供需分布和产业聚集情况。产业供需图谱能助力区域提升产业链韧性,有效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将联合各地共同打造国家级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持续丰富平台数据资源,推动企业用户扩大至100万家,工业产品增长至10亿件,服务500万设计工程师,建成“安全可控、支撑决策、应用广泛”的供应链服务网络,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