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金立旺(左一)2016年9月4日在西湖苏堤准备采访G20峰会。
【演讲稿】当科技遇见摄影
大家好!
我是新华社摄影部记者金立旺。
从2013年底开始,我主要负责科技条线的摄影采访工作。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用镜头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项目世界领跑的飞跃。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三次采访经历。
一、高原的星空,见证着我们的进步
这组照片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对,这组照片拍摄的就是由我国科学家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团队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做量子纠缠和量子分发实验的场景。
我清晰地记得,那是在凌晨1点左右,在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高原,气温在零下20多度。刚走出寒气侵骨的铁皮屋子实验室,刀割一样的寒风刮在脸上,即使穿着军大衣,戴着取暖帽,全副武装的我还是被寒风穿透,双手瞬间麻木。
我给三台??嘏纳愕南嗷┥狭恕氨E隆?,用三脚架分别架设在地面、实验平台等处,对准卫星即将经过的天空。
当地面发射的红色信标光与天空中绿色的卫星建立天地链接,一路追踪,三台相机将用不同的曝光时间、不间断地进行延时拍摄,记录下实验场景。卫星从远处闪烁着向我们走来,再渐渐远去,可以拍摄的时间也就10分钟不到。
看着这奇妙的时刻,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瞬间也就被稀释了。
在极端条件下科学家常年的坚守和付出,获得了可喜的回报。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提前结束预先设定的实验,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等国际一流科学期刊上。
高原的星空,见证着我们的进步。
彭承志是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因为担心打扰他们的实验,所以他平常并不太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拍摄。中科院科学传播局新闻处工作人员多次帮我联系采访拍摄,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挡了回来。
最后,我给他去了封邮件,我说:作为新华社摄影记者,国家摄影队的一员,我希望能拍出和墨子号地位相匹配的有品质的影像,向世界展示墨子号的风采。
也许,这句话打动了他。在后来的采访中,他给予了大力支持,五个地面实验台站我都走了一遍。
他们说我是唯一一个这五个台站都到过的摄影记者。
二、自他之后,国际数学界有了以他姓氏命名的吴氏方法!
大家看到的这组照片,是我拍摄的中国科学家肖像。在这里我想重点介绍一下我拍摄吴文俊先生的经历。
吴文俊先生是中国顶尖的数学家。
在他之前,世界数学界言必称希腊、言必称欧几里得;从他之后,世界数学界多了一个以他姓氏命名的吴氏方法。
为此,我特意选择了这把中式风格的椅子,布好灯光,给吴先生拍摄了这张照片。
我到现在还记得他在接受我采访时的场景。
已经95岁的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尽管他裤子上还有个破洞,他拄着拐杖站起来那一刹那,那股舍我其谁的大将风度还是彻底折服了我。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用创意新闻环境肖像的拍摄方式,为近100位院士、科学家留影。
很遗憾的是,吴文俊先生在2017年5月7日离我们而去,而我所拍摄过的谢家麟、闵恩泽等资深院士也在此后陆续离世。
这也在提醒着我要加快拍摄进度,为更多的他们——中国智慧的化身,留下珍贵的影像。
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7年11月23日清晨,科研人员刘巧和冉飞在贡嘎山西坡采集植物样本。
我们开车走了整整一天,经历了越野车爆胎、起雾迷路等种种困难,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山脉,在夜色中才抵达贡嘎山西坡山脚下一个刚刚通电、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入住一家由藏民开设的家庭旅馆。
晚上我们就睡在这里,用这种方式来挡风御寒。
高反,让人失眠;没有网络,也打不通电话;偶尔有老鼠穿过屋顶,在深夜里,声响尤其入耳 ……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我们又趁着夜色再次登山,才拍摄了他们在贡嘎山西坡工作的场景。
沐浴在晨光中的他们,光彩照人!
拍摄完毕之后,我们又开了几个小时的车,手机才陆续接收到信号。
此时,大家开始收到亲朋好友的问候信息,大多是带着爱意的责备,整晚毫无音讯,他们非常担心我们的安全。
自1987年建站以来,中科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站的科研人员持续在这里采集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像刘可、冉飞这样的科研人员就是以这样的节奏,守护着蜀山之王——贡嘎山的生态。
王安石曾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一路颠簸,长途跋涉,所谓经历,即是如此吧。
但,我们也就偶尔来这采访一次两次,刘可他们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一年得来多少次啊。
与他们相比,我们的所谓经历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三次采访经历,只是观察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小切口。习总书记说,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未来,在吴文俊等前辈科学家的精神激励下,会出现更多的领先世界的潘建伟们,也会出现更多的献身科研的年轻人!而我将用我的镜头见证更多的精彩!
谢谢大家!
?。ń鹆⑼?,新华社摄影部主任记者,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专业,英国利物浦大学MBA。曾先后在上?!段幕惚ā?、《东方早报》、北京奥组委工作。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华赛等奖项,译有《<生活>杂志数码摄影教程》、《单灯摄影》、《镜头中里的生活》、《摄影梦想家》等摄影类书籍。2017年被评为新华社十佳记者。)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