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耗费大量国家资金建设的“惠民工程”,在一些地方变成了“半拉子工程”,陷入了“烂尾”的尴尬。最新的案例是,河南南阳宛城区耗资4000多万元建设的数百眼农田机井,建成6年却无法投入使用,在当地老百姓遭遇旱情时成为“摆设”。
根据调查,这一机井工程是2012年初完成招投标、本应在当年建成使用的“惠民”项目,却悬在了最后的通电环节,迟迟无法落地。当地电力部门解释,项目立项5年后,才有人与之对接,而此时这些机井电力设备已经完全不符合2017年的电力标准。2016年至2019年,从宛城区到河南省各级监督巡查机构均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处分了多位官员,甚至项目剩余1000多万元的资金也被财政部门收回,但机井依然无法使用。
事件曝光后,虽然当地官方紧急表态,“逐项解决问题”,但此事在群众心中的影响恐怕一时难以消除。一口口机井,影响了农民的收成。建设农田机井,是一项急百姓之所急的好事,机井打出的不仅是农田所需的灌溉水源,更是党和政府的关怀。然而,因为一些部门、少数官员懒政怠惰、消极应付、一拖再拖,让“急需”的工程跑起了“马拉松”。更让人困惑的是,问题明显摆在那里,却没有一个积极主动、担当作为的部门来推动问题解决。最终,惠民项目大打折扣,好事拖成了坏事,既寒了百姓的心,也极大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这一事件暴露出一些地方在推进“惠民工程”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一方面,工程建设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只管上马、不管落地。例如,一些“厕所改造”项目,急功近利,缺少科学规划,脱离实际,建成后长期闲置,成为“摆设”;一些“旧城改造”项目,只看眼前目标、短期政绩,大包大揽,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缺少监督,变成“豆腐渣”工程。另一方面,这也暴露了一些地方的监督问责流于形式的问题。农机井成“烂尾井”,省市区三级纪检组织多次问责追责,处理多名干部,但却看不到实际问题被解决。问责“烂尾”,在某种程度上比工程烂尾的影响更恶劣。
多年来,各地发生的惠民工程“烂尾”事件一再警醒我们,要使惠民工程切实落地见效,还应配套严格的监管和督促机制,从立项到验收,全流程监管、督促到位。针对部分惠民工程往往属于超越基层政府部门日常工作之外的项目,还应将惠民工程及其后续的管理维护纳入基层考核范围,明确管理和责任主体,以考促建。而对于落实不力的单位和干部,应依纪依法严惩,让“懒政”者付出代价,让“懒官”变“勤官”,确?;菝窆こ贪词北V驶菁懊裰?。(评论员黄江林)